□王小兰
(资料图片)
随着一波冷空气南下,近日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“倒春寒”的阴冷。今早晨起阅读时正好读到了白居易的《问刘十九》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”许是因为寒凉的天气,抑或是受这首古诗的影响,我萌生了围炉煮茶的想法。
说来也巧,这时恰好收到好友发来周末围炉煮茶的邀约。面对突如其来的心想事成,我会心一笑,立马应下。
说起“围炉煮茶”,我们既陌生又熟悉。陌生的是,这种形式离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很遥远。而且“围炉煮茶”的历史悠久,在古代称之为茶宴,是朋友之间以茶为宴席的一种品茗清谈之举。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得很少,更多是在电视剧中看到的。
熟悉的是,近一两年来,朋友圈中刮起了一阵“围炉煮茶”的休闲娱乐之风。天气寒冷之时,更是隔三差五在朋友圈中与它“相见”。我虽然没有实实在在体验过,但也了解其中的内容与形式。
到了周末,我们来到朋友提前预订的场地。这是一个离市区较远的小村落,周边都是古朴典雅的茶室和民宿。朋友选择的地方叫做“初心院”,名字别致,环境清雅。
围炉坐下,映入我眼帘的便是桌上的插花。这是一枝樱花,在浅蓝色的花瓶中,错落有致地盛开着。它的出现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春天来了。在它的映衬下,周围的环境看起来显得一派生机盎然,连同我们的心情也瞬间心花怒放了。
随着好友的陆续到来,店里的小姐姐端上了套餐包含的食材。有糕点二三、沙糖橘一碟、圣女果一盘、红枣一把、切好且精致摆放的橙子一个、碧根果数颗,还有6个用锡纸包裹好的红薯。所有的东西都装在木质的盘子和竹篓中,再摆到木桌上,围炉煮茶的氛围感立马拉满,让人忍不住要附庸风雅一回。
知道我们是初次体验,小姐姐还特意温馨提醒,“橘子烤后会苦,味道并不好;红薯可以直接放进炭火盆里烤,更容易熟;零食茶叶都可以自带;茶水在一旁,喝完可自行续水”。
提示过后,她帮我们加入炭火,就悄然离开了。
似乎人生中所有新的尝试都带着一丝兴奋,初次围炉煮茶的我们也是如此。尤其是女生众多的时候,免不了的就是各种拍照。在场的男士也司空见惯了一般,默默承担起“茶艺师”的角色。当然,偶尔还得充当“摄影师”。
平复了激动的心情之后,大家开始围炉坐下,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了现今的生活和工作。围炉而坐、微火煮茶、谈天说地……在炭火慢条斯理的烹煮中,我们的节奏也不自觉地“慢”了下来,此刻大家都放下平日里难以割舍的手机,伴着阵阵茶香和暖意,围炉畅谈,一扫往日积蓄的疲惫。
食物在炭火的烘烤下,散发出诱人的香气。而红薯的香味让我的思绪飘散到了小时候。那时的我们时常约上几个小伙伴,带上自家种的红薯,在田里挖个大坑,架上木材烧炭火。
“红薯应该烤好了吧”,我被好友的话“拉回”当下。大家一起动手,把红薯夹起,放在桌上。长大后的我们不像小时候那般贪吃,懂得稍微放凉再吃。我立马打开锡纸散热,另外两个伙伴则选择继续用锡纸包住。
待红薯褪去最初的高温之后,我拿起红薯剥皮。外皮略微烤焦,拿在手上稍烫,这时的味道正好。剥开外皮,红薯还冒出阵阵热气,口感微烫,既有香甜软糯的味道,还伴随着一丝焦香。没错,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。而另外两个小伙伴的红薯则在锡纸的包裹下产生了水分,甜度有余,却没有了焦香,失去了烤红薯的灵魂。
小伙伴感叹我吃烤红薯的经验,我莞尔一笑。我的经验来源于儿时的乡间生活。随着天空逐渐变暗,温度不断下降,我们原先预定的时间也到了。我们开始起身,快速收拾行李,坐车返程。
“围炉煮茶闻暖香,且喜人间好时节”。古有青梅树下煮酒论英雄,今有樱花枝旁围炉煮茶话生活。不同的是我们没有危机四伏的紧张感,只有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的怡然自得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