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多
首页 >  头条 >

《深海》,一场绮幻瑰丽的梦

2023-01-27 00:06:54 来源:哔哩哔哩

一句话简单概括:这部电影把我发病时脑子里所有的幻象感觉全都拍出来了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一刷是大年初一。正式观影之前我甚至没有看过完整的预告片,只是在B站刷到一个《深海》预告的二创,被惊鸿一瞥的画面吸引。年初一妈妈想看电影,我就直接带她去看了这个。

看之前跟妈说,我也不知道剧情如何,反正画面肯定很漂亮。你就当一场画展来看好了。

没想到内容给了我极大的惊喜和感动。

剧情故事其实很简单,而我作为双相患者(疑似)和文学相关专业出身的背景,让我在前半部分就大概猜到了整体的剧情走向。原因很简单,那样繁杂绮丽的色彩绝对不是一个脑子处在“正常”状态的人能“看到”的画面。

我不是技术控,不了解的东西不去多嘴。单纯从视觉观感的角度评价,就是美到让人窒息。开头没有任何情节的时候,光是看着鲜红的飞鸟、五彩的水母、跃动的海豚,已经击穿了我的审美点,美到让我热泪盈眶。

但最绝的就是,这份美并不是单纯的美就完事儿了。画面的这种美,可以说完全是为剧情服务的。就我个人角度而言,相当准确的展现了主角的精神世界。

很多人,包括我妈,都觉得画面太满,色彩太多太饱和,看得人头晕眼花。但我在亢奋状态下脑子里的世界就是这种样子的。画面上的颜色繁杂,但并不让人厌恶,像是一辈子只开一次的花,因此尽情燃烧着所有的热烈色彩,有种莫名的悲壮。

电影开头在邮轮上昏暗到发绿发蓝的色调在我的眼中也无比真实,因为这就是我在抑郁状态下眼里世界的样子。拥挤,吵闹,黯淡,而我就是格格不入的“入侵者”。

其实深海大饭店入口处“一见生财”和“您也来了”的牌坊,也给了非常明显的暗示。这就是一个濒死的人脑海中一场绮丽的梦。

既然是梦,自然是逻辑跳脱的。我属于非常顺从的那种观众,不论读书还是观影,过程当中都会完全打开大脑权限,毫无抵抗地让剧情和画面获得我的大脑的改写权限。这样完全放开的观影模式也让我更容易共情,投入到剧情和情绪里去。

如果是批判型的观众,观影时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抗、批判面前的作品,因此可能无法全情感受和体验。不是说这种观影方式不好,只是这种模式对于赏析注重心灵旅程的作品可能不是非常合适。

最让我共情的点其实是在参宿把住船舵大喊“我不怕你们”,还有她撕破白布、不顾脸颊耳朵被勒伤也要挣脱出来的时候。我第一次短暂地从抑郁状态中脱身时,几乎就是这样的感觉。很中二,但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。

一刷结束,我哭到胃痉挛,我妈吐槽我泪点太低。

于是年初二那天我独自跑去二刷。

这一次我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了音乐上。几处峰点搭配的铜管和大提琴都把情绪完美地顶了上去。我不知道是我个人的喜好,还是跟精神状态有关,但是我真的对大提琴和铜管厚重的声音有非常强烈的感应。小提琴的音色出现时,就像是黑暗的裂隙里照进来的一束光一样。

片中插曲童声合唱《小白船》更是直击灵魂。本来是一首安魂曲,但是用童声、欢乐的氛围唱出来,搭配整个画面,再加上得知这是参宿濒死幻觉那一刻的震撼,后劲十足。

最后有一行话,“献给走过长夜的你”。此话一出,我哭得更厉害了。不光有我个人经历的因素。我在某文学网站上写的一篇文,前段时间完结了。里面用也到了独自一人熬过冬至漫漫长夜的意象。不要脸地说一句,感觉英雄所见略同。

我没有南河,我把自己救出来了。虽然不算完全救了出来,有时感觉自己像是夹在筷子尖儿上的毛肚,被反复摁在滚沸的火锅里七上八下地涮。状态时好时坏,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心理医生,但是最坏的时候已经比几年前的那种坏要好了太多太多。

这几天脑子里都是《深海》的画面,找了音乐原声碟反复听。明天就要返程回去上班了,深夜忽然想把这些感动写下来,胡言乱语,全无逻辑。就当是我自己做了一场绮丽的梦,梦醒之后拼命想要抓住梦中忽闪而过的灵感所做的徒劳努力吧。

当时一刷完了我就明白,这会是一部争议极大的影片。能理解的人会非常感动,不能共情的会觉得支离破碎。我平等的看待每一种讨论的声音,因为我清楚的知道,这部电影有它自己的价值。我相信自己的判断。《深海》一定会在中国动画影史上留下一笔。

标签: 心灵旅程 童声合唱 漫漫长夜 剧情故事 时好时坏 精神世界 大年初一 头晕眼花 我也不知道 惊鸿一瞥 就是这样 个人经历 中国动画 热泪盈眶 格格不入 我不知道 独自一人 心理医生 胡言乱语 支离破碎

国际
国内

要闻

健康

法制

体育